驳岸木桩在软土地基中的施工需结合软土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及易变形等特点,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确保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以下是关键施工要点:
1. 前期地质勘察与设计优化
施工前需详细勘察软土层分布、厚度及物理力学参数,明确地下水位及土体渗透性。通过静力触探或钻孔取样获取地基承载力数据,据此优化桩长、桩径及间距。通常桩长需穿透软土层进入持力层0.5-1m,桩间距控制在0.8-1.2m,采用梅花形布桩以提高整体稳定性。
2. 木桩材料处理与防腐
优先选用耐腐蚀的杉木、松木或经过CCA加压处理的防腐木,含水率控制在20%-25%。木桩表面需涂刷两遍煤焦油或防腐剂,桩尖包覆0.5mm厚镀锌铁皮增强贯入性。桩顶设置φ12钢筋加强环,防止锤击开裂。
3. 精细化施工工艺控制
采用静压法沉桩,压力值控制在设计承载力的1.5倍,速率≤1m/min。若需锤击,优先选用柴油锤(锤重≥桩重的1.5倍),落距不超过2m,贯入度10击≤30mm。施工时使用导向架控制垂直度偏差<2%,相邻桩施工间隔时间>24h以降低挤土效应。
4. 地基改良与排水系统
桩间回填级配砂石(粒径5-20mm)并掺入5%水泥分层夯实,每层厚度≤300mm。基底铺设300mm厚碎石垫层,内设DN100盲沟排水系统,坡度≥3‰。周边设置轻型井点降水,保持地下水位低于桩尖0.5m。
5. 结构连接与监测
桩顶采用[10槽钢横向连接,节点用M16螺栓固定。后方浇筑C20混凝土压顶(截面≥300×500mm),内配4φ12纵筋。施工后布设沉降观测点,前3个月每周监测,沉降速率控制<0.02mm/d。
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提升驳岸木桩在软土地基中的抗滑移和抗沉降能力,确保结构使用寿命达15年以上。施工中需特别注意软土触变效应,避免机械振动引发土体强度衰减,必要时采用跳打法施工并控制日进尺量。